外匯局在年報中提出,將不斷充實和創新監管工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金融機構外匯業務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實施宏觀審慎管理的核心是正確運用政策工具,同時也要督促銀行落實外匯業務展業自律要求

近日,外匯局在2016年年報中提出,2017年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監管的主要思路包括,不斷充實和創新監管工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金融機構外匯業務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針對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是一種新提法。近期,維護金融安全、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成為金融監管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監管在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

研究差異化監管
為防范系統性風險,近年來央行、外匯局逐步建立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從2015年起,人民銀行、外匯局將外匯流動性和跨境資金流動納入了宏觀審慎管理范疇,進一步完善了這一政策框架。

實施宏觀審慎管理的核心是正確運用政策工具。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鄭薇日前撰文指出,目前央行已經建立了跨境融資宏觀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可通過對金融機構代客遠期售匯業務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調整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等方式,達到宏觀審慎管理的目標。

鄭薇表示,在宏觀審慎管理中,要加強系統重要性機構監管,要在關注金融機構整體杠桿程度,加強對銀行跨境融資、貿易信貸、內保外貸等業務管理,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外匯管理部門還應當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業務的跟蹤監測和分析,加大業務指導力度,并對其提出更為審慎的管理要求;必要時,還可采取約談、誡勉談話等方式督促。

鄭薇表示,未來可借鑒企業分類管理的方式,從事前監管和事后處置兩方面著手,研究對金融機構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在全面、客觀評估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經營風險的基礎上,對高風險機構采取更加嚴格的監管。
重在真實性審核
在實施宏觀審慎管理的同時,對金融機構的微觀管理同樣不可偏廢。外匯局年報指出,2017年外匯檢查與執法工作的主要思路是:繼續以銀行為切入點,以真實性審核為重點,嚴厲打擊“逃匯、騙購外匯、非法套匯”等外匯違規違法行為和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
鄭薇表示,對微觀市場的監管,應當要求金融機構在外匯業務辦理過程中,落實“了解你的客戶”的展業原則,加強對交易真實性、合規性背景的單證審核。外匯管理部門應通過對金融機構進行非現場監測核查、現場檢查核查等,確保真實性審核執行到位;同時,也要主動幫助銀行更好地開展真實性審核。
據了解,近期,外匯局已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向銀行開放電子報關信息,在不改變現有企業業務辦理手續的同時,為銀行提供了新的信息查詢渠道,能夠有效防止企業重復使用、篡改報關單辦理付匯。
完善考核標準
年報還指出,除了逐步建立宏觀框架,2017年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監管的主要思路還包括進一步完善銀行考核標準,發揮考核制度對銀行的激勵作用,督促銀行落實外匯業務展業自律要求。
2017年,外匯局對銀行的內控管理和風險管理考核都會有變化。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表示,在風險類考核方面主要有3個變化:一是新增“跨境收付款差額占總額年度比率變動”考核指標,推動本外幣一體化監管,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二是完善現有“對外擔保履約率”考核指標,提高考核評分標準的合理性,優化考核效果;三是取消“貿易融資風險度”考核指標,進一步鼓勵發展跨境貿易融資,緩解購匯壓力。
在內控管理考核方面,新增“內部績效考核與外匯合規管理掛鉤情況”考核指標,以督促銀行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新增“外匯產品定價策略與執行情況”考核指標,進一步優化外匯產品定價機制,促進外匯供求平衡。
2016年6月份,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成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是由銀行間外匯市場成員組成的市場自律和協調機制,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行為,以及銀行間市場和銀行柜臺市場交易行為實行自律管理,為充分發揮自律監督機制的作用,促進銀行合規經營。2017年在考核方面,將新增“銀行外匯業務自律情況”考核指標。
此外,在內控管理方面,2017年還將新增“全行內部支持‘外匯管理工作牽頭部門’工作情況”考核指標,強調牽頭工作的重要性,督促完善外匯管理政策的傳導機制;完善現有“配合監管情況”考核內容,促使銀行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外匯管理階段性調控工作;新增“配置外匯業務政策合規專門崗位”考核要求,切實保障內控管理水平。